每日经济新闻
今日报纸

每经网首页 > 今日报纸 > 正文

成都昨日举行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剑指全国第一方阵 5年后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1-10 01:40:26

11月9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成功举行。成都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同时,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余蕊均 吴林静     

每经记者 余蕊均 吴林静 每经编辑 陈 星

对45岁的殷晓舜来说,被邀请参加地方政府的经济会议还是第一次,“所以有点惊讶”。作为身处成都的创业者,殷晓舜的团队希望通过手机App软件共享车位,撬动“沉睡”的停车场资源,发展却不尽如意。但令殷晓舜庆幸的是,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共享经济发展,今年5月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已有100个小区、有近5000个车位在平台上共享。

“在我们这个领域国内还没有独角兽,今天的会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殷晓舜这样憧憬。

事实上,殷晓舜所说的“及时雨”,正是昨日(9日)举行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除了成都市级部门、66个产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还有50余家重点企业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成都关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有关意见。

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会上所言,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提供场景、培育环境、丰富要素、完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为创新创业团队赋能。”

成都的期望是,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同时,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新经济蓄势待发

从全球来看,新经济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美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中国等已然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从国内看,新经济发展迅猛,被称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正引领全球科技变革,同时,以北上深杭等城市为引领、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竞相追赶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作为“万亿俱乐部”中的一员,成都自然不愿落后。昨日举行的新经济发展大会,正是意在为这座崛起中的城市发展新经济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范锐平在会上指出,当前,成都经济发展正面临“规模”和“层级”双重挤压,而解决眼前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推动经济发展“量”和“质”双重跃升。

在他看来,2015年以来,随着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共同作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一批“双创”种子和初创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成都新经济可谓“蓄势待发”。

从数据来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成都拥有科技企业2439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去年,成都新经济产业增幅超过10%,目前已聚集共享经济企业超过100家……

可以说,在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成都发展新经济都具备基础和潜力。但另一方面,挑战和困难也不小。

“在新经济领域尚未形成生态圈。”范锐平毫不讳言,与其他城市相比,成都尚无一家独角兽企业,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同时,由于本土创投机构数量少,新经济企业融资渠道有限,成都不得不成为风投机构的“围猎场”。

那么,成都又将如何破题?记者了解到,一份《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在征求意见,这场首次聚焦新经济发展的会议则是为凝聚各方共识、动员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到政府所倡导的发展战略中来。

首次明确发展流量经济

发展新经济,被视为成都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成都又将如何实践?

“我们要基于成都的资源禀赋、人才储备、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范锐平在会上说。

以智能经济为例,成都提出将要大力推动智能制造,通过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引导企业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经济”首次被明确为成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

流量经济,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依靠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物质流等要素资源的流动而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业态。在范锐平看来,在未来发展中,“谁能控制流量和入口,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导权、占领竞争制高点。”

基于此,成都提出,要提升流量承载力、控制力以及运作力。一方面,要以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增强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同时,推进“总部成都”建设,重视对轻资产和高能级项目的招引,提高对高端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的控制力;再者,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通信息枢纽和国家门户城市,提高资源要素集聚使用的广度、深度、便利度。

记者注意到,此番成都不仅明晰了“六大形态”,其更清楚地认识到,脱离了应用场景,任何技术和优势都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需要构建新经济应用场景。

从“政府配菜”到“企业点菜”

新经济,意味着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组织方式、制度环境、监管方法的全新变革。为此,创新体制机制、创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营商环境,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昨日举行的新经济发展大会上,范锐平表示,要主动服务新经济,主动与企业一起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增强行业洞察力和领悟力,鼓励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在国际国内选择合作伙伴共建新经济发展研究智库,主动为新经济企业解难,为创新型人才赋能。

为此,成都将“加快培养发展一批懂新经济的专业干部并尽快调整到关键核心岗位。”例如,成都将推进“蜀才归蓉”,瞄准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引进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人才和团队,同时,还将建立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经济人才库。

在资本要素供给上,将设立新经济天使基金和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全过程融资服务。同时,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校地合作专项资金,促进校地合作和成果转化。

一个进展是,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西南财大主抓、政产学研用共建的“天府国际新金融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备,预计年内将启用。

按照目前的设想,成都期望,到2022年,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R&D经费支出占比达4.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以上;新经济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

但对于快速更迭的新经济而来,藏在数字背后的良好发展环境和肥沃土壤,才是成都的目标。

以此次《意见》的起草来说,成都市新经济委主任张新宇表示,“以前出政策,都是政府配菜,现在是企业向政府点菜。”但是,“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觉得什么菜好吃、需要什么菜,再向政府点什么菜,而不是说以为企业需要什么就制定什么政策。”

张新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还提到,在政策起草过程中,除了从给“配菜”到“点菜”的思路转变,还有从“给优惠”向“给机会”的转变。“其实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优惠,而是需要土壤,需要机会。”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成都新经济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