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创意+”助力乡村振兴 成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1-13 18:55:53

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实现人力资源的集聚和人口知识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11月13日,成都市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将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农业品牌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

每经编辑 余蕊均 吴林静    

每经记者 余蕊均 吴林静

从“市级贫困村”到“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成都蒲江县明月村身份的转变,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创产业为乡村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明月村的探索给急需提档升级的乡村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昨日(11月12日),在实地考察了明月村的发展近况后,一位代表如是感慨。当天,成都组织了近500名农业“牵头人”走进四个特色社区和乡镇,交流学习“振兴”乡村的新思路、新做法。

不仅如此,在今日(11月13日)举行的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未来五年将通过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农业品牌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以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已然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记者注意到,在成都日前确定的新经济发展“六大形态”中,创意经济的内涵包括“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天府农业本底,促进田园文创、农耕体验等创意农业发展。”

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新动能

从李冰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原温江地区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包产到组”,再到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蜀地自古兴农。

经过多年探索,成都不仅成为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唯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更培育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00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61亿元。

以明月村为例,作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目前已引入41个文创项目,100余名文化创客成为“新村民”。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资金、人才、品牌的同步增长,明月村的荣誉村主任陈奇将其称为“文创撬动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引进的文创项目把游客吸引过来,带动旅游,原住村民们可以去创业,开餐饮、民宿;也可以继续搞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型,逐步丰富乡村的产业层级。”陈奇说。据统计,明月村去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收入超过8000万元。

如此成绩,令参与考察的代表们纷纷点赞。“明月村用文创发力延伸乡村旅游发展内涵,这里给我们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现实可行的借鉴。”

事实上,从全国来看,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其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延长、提升?成都的思路是,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农产品物流、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当前大力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中,“创意经济”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创意”的作用,无疑将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瞄准农业品牌设计之城

如果说我国农业是一项杂糅多条产业链、多种要素耦合的系统工程,那么品牌才是贯穿始终、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一条主线。在此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要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打造现代化农业,成都抓住了“品牌化”这一命脉。

蒲江雀舌、双流冬草莓、龙泉驿水蜜桃……成都地理标志农产品日益丰富。面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成都希望,彻底改变农产品以粗加工形态进入市场的弊端,提高品牌运营的意识,加强对农产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最终建设成为“农业品牌的设计之城、以品牌运作资源的农产品集散之城”。

在成都顺点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徐晓晨看来,农业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生产端的问题。徐晓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农事管理必须标准化、数据化,确保品质的前提下,再进行品牌的包装与推广。同时,通过品牌的价值树立,以需求端倒逼生产品质的不断提升,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具体的品牌推广,徐晓晨给出建议:以大概念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再遴选一些产品推出流行的“爆款”,“若是地理标志产品以单区发力,很难在更广阔的市场打开品牌力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说到底,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实现人力资源的集聚和人口知识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成都很看重“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希望能够建设“成都农业智库”,打造西部农业人才高地。不但鼓励引进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高端人才,还支持创新创业团队和社会投资企业落户新型社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深度合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乡村振兴 新路径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