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

每经网首页 > 深度 > 正文

校院企地如何协同创新?这场对话说清楚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5-18 22:03:39

创新的路径有许多种,如何利用地方禀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的路径,成为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成都也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每经记者 李晃 梁宏亮    每经编辑 官远星    

5月18日,2018成都全球创交会的主体活动之一——“产业功能区及校院企发展共同体高端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举办,其中,一场校院企地的主题对话,非常值得关注。

高校:如何实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如何实现高校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高校与城市之间,是共生共长、共发展、共赢的模式,也是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对这种共同体关系的阐述,申小蓉解释说,成都是创新创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成都的发展必须要有高新科技创新来引领发展。同时,成都也应该依托学校的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优势。

具体到电子科技大学,申小蓉指出,学校如果脱离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就没有基础,没有土壤。电子科技大学要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建一流大学,所以要立足成都,在这样一片热土上,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结合城市的发展主动融合。

此外,从“需求牵引”的角度,申小蓉还表示,如果高校没有把地方特别是城市的经济发展,融合在高校的发展过程当中,就无法牵引。

具体到与政府的合作案例,申小蓉表示,2015年9月,电子科大和成都高新区在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的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学校参照斯坦福、硅谷的模式来推进一校一带,而其中的一个合创空间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据申小蓉介绍,通过与高新区的合作共建,合创空间项目已有50项成果转化,15项专利落地,6项国家省部级奖诞生。同时,它还带动了该区域近千名的就业,成效非常显著。

政府:如何快速将科技转化为产业?

在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中,政府是如何推动创新,将科技迅速转化为产业的呢?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洪涛分享了经验。

陈洪涛表示,“总的说来,我们做的事情跟学校是两个逻辑,学校是把知识变成科技,我们是把科技变成产业,是力求在可用、可取、可行三方面找一个连接点。”

在陈洪涛看来,推动科技发展的首先是背后的资本。“我们成立了大概50亿的新能源基金,同时还陆续成立了20多个基金,形成了基金群,帮助我们高校里研发的科技快速转化成产业。资本是第一推动力,然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上市公司。”

除了资本外,政府的服务也是重要的助推力。据陈洪涛介绍,高新区有一个中小企业投融资一站式服务平台,用以帮助企业从初创到成长期再到瞪羚期,是全周期一个融资管理和服务平台,期望以此来更好地对接学校,共创生态圈。

企业:如何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作用?

除了高校与政府外,在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中,企业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作为市场主体,如何才能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校院企地生态圈建设?

作为企业代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总经理郑成渝谈了自身的感受,他表示,过去的合作关在本质上说是买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就是在博弈,卖方希望卖更高的价钱,买方希望节约成本,所以利益永远不能统一。而现在政府所打造的共建、共享、共管、共赢生态圈,通过大家从成本里面拿钱出来支付,变成从增量的收益当中去合作分成,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在和院校、政府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享受到这种利益绑定机制带来的好处,大家一起去想怎么把这个事做好、做大并且维持得更久。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式,大家围绕一个目标,然后整合自己最擅长的资源,一起出力。”

作为一家央企,中国电信如何整合资源?

郑成渝坦言,“央企是资源整合的决策定位,作为通信运营商,我们主要是做基础的能力提供,所以我们在和地方院校、产业功能区合作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配合这个产业功能区的规划,把这个基础设施做得更好,为入驻的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更好的通信的条件;其二,利用信息产业的资源聚合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创新 校院企地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