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

每经网首页 > 推荐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第五城”,东莞?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2-19 19:49:07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东莞正式提出对标一线的理想。那么,东莞的差距在哪里?能不能抓住大湾区这个重大机遇?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刘艳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昨日印发,各路目光锁定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昨天,城叔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详细解读:《四大中心城市定位出炉 | 大湾区之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让城叔很好奇:在粤港澳大湾区“加持”下,另外7座城市,谁有望乘风而上,成为“第五城”?

除了离“万亿俱乐部”一步之遥的佛山,还有一座城市不得不提,就是东莞。左拥广州,右抱深圳,横卧在两座一线城市中间,这在我国各大城市中都是独一个。珠江东岸串联起来的“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组成粤港澳黄金发展轴与科技走廊。这对东莞加速转型升级、实现跃升,无疑是天赐良机。

同时,《纲要》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既有地利,又逢天时,东莞雄心勃勃。“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我们面临着对标先进城市与建设新一线城市的更高标准。……对标一流、对标一线,我们不进则是退,小进也是退。”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东莞正式提出对标一线的理想。那么,东莞的差距在哪里?能不能抓住大湾区这个重大机遇?

赶超底气

既然要对标一线,不妨先看看,东莞离四大一线城市到底有多远?

从经济量级来看,北上广深,2018年 GDP在2.2万亿~3.3万亿元之间,其中广州最低,为22859.35亿元。而东莞2019年尚未破万亿,为8278.59亿元。

人口是评判城市能级的又一主要标准。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均超过2000万人,广州、深圳常住人口也早已超千万,而东莞常住人口仅834.25万人,差距不小。而且,其户籍人口仅211万人,与深圳一样存在严重的人口倒挂现象——户籍人口数量远远小于非户籍人口数量。

论城市体量,东莞差得太远。不过,从人均数据来看,东莞并不是毫无竞争力。比如,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2018年东莞为99000元左右,这个数据已强于不少中西部省会,与杭州等量齐观。

从体现市民生活水平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东莞与四大一线城市的差距也不算“离谱”:北上广深2018年这一数据在55000元至65000元之间,而东莞已超过49000元。

整体来看,东莞的发展,是循着“小而强”的路径。东莞是我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面积仅2465平方公里,是上海的1/3,杭州的近1/6。以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创造8000多亿元GDP——东莞的地均GDP,不仅在新一线城市中遥遥领先,也超过广州和北京。

由此来看,东莞对标一线,虽然无法“全面看齐”,但从某些领域追赶超的底气,还是有的。

调整定位

更进一步,对标一线,东莞从哪方面入手?优势领域肯定要亮出来。

回顾2018年,关于东莞最热的新闻,无疑是华为与深圳“闹分手”,转投东莞怀抱。虽不是研发总部,但2000多位员工浩浩荡荡开往东莞松山湖,也不是小动作了。

当时,网上曾掀起一波讨论:为什么华为选择了东莞?而后,广大吃瓜群众发现,曾经的“世界工厂”东莞,在IT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受制于成本、环保等因素,东莞传统制造业迎来“洗牌”。当网络哀叹东莞制造业“不行了”,另一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华为所在的松山湖区域,正是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园区的一颗明星。2017年,松山湖园区以148.11亿元税收总额、47%的同比增幅,名列东莞所有镇(园区)第一,2018年又首次实现半年税收破百亿。

与此相应,近年来东莞R&D投入占比逐渐走高,2017年占GDP比重达到2.48%,高于2.13%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工业结构看,2018年,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2.3%和38.9%。两者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2.2和4.6个百分点。

近两年,东莞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从2017年的表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到2018年、2019年东莞两会连续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从“国际”到“先进”,体现的是东莞告别低端制造的决心,也是其在新机遇下对标一线的重要体现。

而在刚刚印发的《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东莞转型进程。当前,东莞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现代服务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前来就业。“在鼓励协作环境下,东莞可进一步借助广州、深圳,甚至香港作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在科技人才、法律、金融、管理咨询等领域给东莞带来的辐射,为东莞进一步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夯实基础。”

站上“风口”

要从一座城市内生出先进制造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科创实力哺育。户籍人口仅200余万人,缺乏名牌大学等科研重地的东莞,其科创如何谈起?

进入大湾区时代,在科创领域,身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东莞,显然已经站上“风口”。

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东莞是除四大中心城市外,唯一由科创走廊贯穿连接的“第五城”。东莞松山湖园区,正是其重要节点。

就在2018年11月24日,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东莞揭牌。这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多家机构共建的科学中心。该中心拟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平台。

数据显示,2018全年,东莞全面启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已筛选出260个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入库科技项目。

更大的一盘棋是,十几年前,东莞就开始积极接入大科学装置,到2018年开始“结果”,正好赶上粤港澳大湾区协作节点。

去年8月23日,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这是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

简单来说,CSNS可以理解为一个“超级显微镜”研究工具。国内外科研团队均可申请使用,进行项目研究。可以想象,未来国内外的科研学者都将纷至沓来。也正是凭借大科学装置,东莞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中,显得更有底气。 

对此,林江强调:“对于城市来说,单一项目的重量级大科学装置,如果不与其他有关联的科技创新项目连接,是难以从整体上、系统上发挥该大科学装置作用的。”

为此,东莞正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借力打造“广深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服务+东莞智造”合作模式。

凭借十几年前的超前布局,东莞在当下赶上了好机会。去年,广东省将中子科学城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接下来,还将以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果能实现,这无疑为莞深港融合发展的试验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林江告诉城叔。

从一座大科学装置运行到地区产业得以滋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这个曾经弥漫纺织尘雾的地方,也开始逐渐聚集科研气息。站在“风口”,东莞能再上一个台阶吗?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粤港澳 大湾区 东莞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