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二次“牵手”,广深在打什么算盘?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9-12 18:26:10

9月5日,《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这是继2013年以后,广深时隔六年再牵手合作签订框架协议,距离《意见》公布间隔不足20天。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实习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欢

____500323727.thumb_head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个月,40岁的深圳收到了一份大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圳从“特区”升格“示范区”,不少人关心的问题是, 广州,你怎么看?

一种常见的思维,在企业资源、高质量人才资源等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选择一个城市的同时就意味着另一个城市的失宠。也因此,在该《意见》公布后,各大论坛上,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

更有广州市民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给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留言称,深圳先行示范区出台,广州不能再被深圳拉开距离,应该紧跟深圳步伐,找准广州发展方向。并直言“广州不能再错失一个十年。”

8月29日,在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主持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要“深入调查研究,理清思路举措,对标对表深圳‘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找准开展全方位合作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

一周后,《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签署。这是继2013年以后,广深时隔六年再牵手合作签订框架协议,距离《意见》公布间隔不足20天。

二次“牵手”

相距仅125公里,广州和深圳的时差正在不断缩小。最新的消息是,两地间第二高铁正在规划中,预计最高时速在600公里以上,到达中心城区的时间或将缩减至15分钟。

作为地缘相近的两个超级城市,广深之间有着颇为明显的“瑜亮情结”。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双方政府之间有迹可循的交流甚少。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地产业错位发展,双方正面的竞争或者合作都比较少。

而随着经济实力及辐射区域的不断增长,两地在产业布局上的摩擦逐步增多。以金融领域为例,两地都曾把自己定位于区域金融中心。

在2005年的广东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政府应支持将省内的其他金融力量,包括深圳证券交易所,迁入省会广州。引发了广深两地代表间的大讨论。

有消息指出,在当时,广东政府已经着手研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珠三角发展步伐的深层次问题——城市之间的内耗。

随着《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广深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演变。2012年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在首次考察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时,表示希望广深两市加强分工与合作,共同承担起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次年1月,广州市首次将“加强与深圳的合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也很快回应,“实际上广州和深圳两个市紧密合作的事项特别多,未来一定会通过共同合作、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双中心的驱动作用。”

5个月后,广州一把手带队来深圳考察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两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合作原则,并建立协作工作机制。这是两地首次合作签订框架协议。

如果说,第一次“牵手”是为了共同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双核”区域中心建设,那么这一次的合作显然已经上升到了更大的格局下来考量。

2018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被官方明确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对等的区域发展战略。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广州、深圳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几乎同时,广深两地开始了更为频繁的学习考察,根据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到此次签署《协议》,不到两年的时间,深圳党政代表团就两次前往广州学习考察,广州市领导也两次赴深圳调研座谈。这样的频率在历年来广深的互动中并不多见。

如今“每次大动作必有大背景”,已经成为外界观察广州与深圳关系的一个定式。在《意见》8天后(8月26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看,提出“先行示范区”的概念,必将加强香港、澳门和深圳所在的广东省之间的融合。这当中,作为省会的广州必然不能缺位,提出“在全力支持深圳发展中推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两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看来,“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省会广州责无旁贷,但更重要的是,双方能借此机会互相借鉴学习。”

互补共生

如果说6年前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确立了“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合作原则,并建立协作工作机制。那么这次,新的《协议》则是推动两座城市优势互补的“项目化”。

先来说科创,《意见》中提到,到2035年深圳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比较来看,国内其他城市似乎都没有这样的定义或提法。

这需要深圳在国际范围内发挥其自身优势,如创新驱动、发挥新经济动能等等,但同时,也要对标国际,补足基础科研能力不足、科技人才短缺等短板。

深圳是我国唯一没有985、211大学,也没有“双一流”大学的一线城市。目前仅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

而广州拥有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83所,量质均居全省第一。此外,有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底,广州还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

广州底子不弱,但却没很好地转化为成果。早在2015年,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就直指,广州的最大短板就是科技的转化,“我们第一要向深圳学习科技成果的转化。”

2018年,广州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73万件,增长46.3%,专利授权8.98万件,增长49.2%。而深圳,全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2.86万件和14.02万件,分别增长29.1%和48.8%。

尽管增速比深圳快,但从总量上看,广州仍处于落后水平。如何实现两个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在此次《协议》中,“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被放在首要位置。

第二个重点领域的合作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点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早有体现: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由于珠江分隔,深圳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连接水平一度稍显落后。而随着去年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开工建设或规划研究,使深圳能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但同时,它与广州的市场腹地也由此变得更为重叠。

在当时有观点指出,如果“深中通道”建成的话,整个珠江西岸的人流到深圳甚至到香港都非常方便,广州的南沙港就很可能被边缘化。


图片来源:深圳交委官方微信

去年11月,广州原市长、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赴中山调研,尽管当时深中通道已经开工建设,但陈建华仍提出希望调整深中通道建设方案,为广州的发展留足空间。

如今,这样的尴尬局面或将被打破。最新消息显示,广州南沙将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连接中山以及深中通道。该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南部和中山市东部,包括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主线、万顷沙支线两部分。

在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看来,万顷沙支线的修建,可视为广州主动打破了这个僵局,变不利为有利,将深中通道为我所用。南沙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巩固了其交通中心地位。

除了科创和交通,《协议》还提到,将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合作等。

作为“北上广深”中距离最近的两大一线城市,又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无论是从物理空间距离看,还是以区域发展大局来考量,广深两地都需要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以区域合作为主,打造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广州 深圳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