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度

每经网首页 > 深度 > 正文

“国字号”制造业单项冠军,哪些城市榜上有名?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11 21:57:02

自2017年公布首批名单以来,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公布了四批、25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三年来共在工信部的遴选中,收获60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国居首;同处长三角的江浙两省,分别以46个、38个的成绩位列二、三位;广东稍逊一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仅有19个。

每经记者 杨欢 刘艳美    每经编辑 官远星    

____500103383.thumb_head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没有强大且极具创造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制造业体系创造的就业机会,那么任何一个先进的经济体都不可能繁荣发展。”

日前,国家工信部、工业经济联合会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及通过复核的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的通告》。

工信部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定义是: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很高的市场份额,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的产品优先纳入考虑。

可以说,能够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意味着在这一细分领域,企业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城叔统计,自2017年公布首批名单以来,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共公布了四批、25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其中,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三年来共在工信部的遴选中,收获60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国居首;同处长三角的江浙两省,分别以46个、38个的成绩位列二、三位;广东稍逊一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仅有19个。

尽管省域层面上看,山东拔得头筹,但具体到城市,尤其是和浙江相比,山东的优势并不明显,浙江“双子星”宁波、杭州分别拥有16个和12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淄博以2个的差距和江苏常州并列第三位。

回顾今年初,在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而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许科敏看来,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正是企业。

当下,各地制造业发展“成色”如何?以“国字号”冠军企业为切口,或许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角度。

根据国家工信部官网公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是根据《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经企业自主申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央企业推荐,行业协会限定性条件论证、专家组论证和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

“山东制造”崛起?

从目前公布的4批名单来看,山东的“冠军企业”呈现递增的趋势,从初期的12家,到去年的16家,再到最新公布的20家,约占第四批“冠军企业”总数的1/3。

从几个制造业大省中脱颖而出,山东的实力不容小觑。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1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山东有88家企业入围,位居全国首位。

当然,排名如此靠前,也与山东本地的政策支持力度分不开。2017年,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可直接获得山东省财政奖励的100万元,2018年起,这个数字又被提高到200万。

在此基础上,济南、烟台、潍坊、青岛、淄博、聊城等地接连出台差异化鼓励政策,有的直接给予“真金白银”,还有些将这类企业的培育工作纳入综合考核。

据统计,3年来,山东共计13座城市有企业上榜。其中,淄博以10家企业入选省内“单项冠军”,青岛9家企业紧随其后,泰安、烟台同为7家,这四个城市共计33家,占比超半数。而省会济南仅有3家企业上榜,与德州、临沂同属一个量级。

装备制造是山东制造业的优势所在。2018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百分点。在此前山东省公布的首批100家瞪羚企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6家,占四分之一以上。对应此次最新一批公布的20家“冠军企业”,也有近半数为装备制造类企业。

制造业已成为山东融入京津冀发展的关键一步。当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只依靠河北和天津,空间、能力有限,而山东不仅具备承接产业升级转移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同时作为环渤海圈加工制造能力强省,山东具有协同发展的互补特征。

根据今年8月山东省工信厅发布《关于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山东将率先从制造业开始,承接京津两地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和优质资源,同时积极推动本地产品进入京津冀市场。

长三角“双雄相争”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仅以制造业领域来说,2018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7.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5。

在此次先后公布的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同处长三角的江浙两省,分别以46个、38个的成绩位列二、三位。

先来说浙江,从城市分布来看,宁波以16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成绩,不仅拿下省内第一,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无人能敌;杭州则拿下12个“冠军企业”,位列第二,这两座城市占据了总量的近6成。嘉兴、湖州、绍兴、温州、台州五个城市瓜分了剩余的18个名额。

制造业是宁波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此前有统计显示,宁波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3%,是中国南方唯一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的副省级城市,而且有28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宁波市持续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培育制造业"专特优精"企业,目标是到2020年底前,培育50个“国字号”冠军。

从本次入选的企业看,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制造、专用装备和关键基础件类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产业与宁波正在打造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相匹配。

与宁波不同,作为以电商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大市,根据2018年数据,杭州三次产业占比为2.3:33.8:63.9,与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且占绝对优势相比,制造业则显得略受冷落。但事实上,回顾杭州的“发家史”,制造业的基础作用不容小觑。

上世纪整个80年代,杭州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直到2007年,杭州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工业,宣告了杭州从1958年起,工业作为第一经济的50年历史终结。

今年九月,杭州召开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其目标正是“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

再来说江苏。在上周五,国新办举行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会上,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樊金龙表示,要扬江苏所长,“长”就长在制造业。目前江苏制造业的总量占全国1/7左右,全国第一。

在前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江苏和浙江的排名一直是你追我赶,第一批、第三批名单中,江苏更胜一筹,第二批、第四批名单中,浙江数量更多。

具体到城市来看,“带头大哥”苏州并未占据前列,南京也名落孙山,反倒是常州(10个)、南通(6个)、徐州(5个)拿下省内三甲。

具体来看,常州的“冠军企业”多分布于装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细分领域。

是谁“撑起”珠三角

稍显意外的是,作为公认的制造大省,广东这次不仅输给浙江和江苏,更输给山东,而且输得还有点“难看”。

从总体情况看,在前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广东共有19家企业入围,位列山东、浙江及江苏之后,仅排在第四位。与前三强省份相比,广东在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很难与其多年经济“龙头”地位相配。

在具体城市分布上,深圳7家、佛山6家、广州4家、珠海和潮州各有1家——绝大部分企业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少数城市。这正是广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的鲜明写照。

统计显示,珠三角制造业总量占广东全省八成以上。而根据11月公布的《2019年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九成以上企业来自珠三角。其中,深圳、广州、东莞及佛山入围企业数量就占广东全省66.8%,共同构成第一梯队。

不过,仅仅看“单项冠军”数量,不足以说明广东制造业整体实力。

从19家企业所在行业看,除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传统制造企业外,六成以上企业都属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点突破领域,其中又以深圳表现最为突出。

实际上,高端制造早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目前,深圳高科技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已达70%,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与深圳乃至广东提前谋划“转身”显然不无关系。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抢先抓住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机会,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先行一步。随着制造业不断壮大,广东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加快转型升级”理念,一度引发全国关注。从以往依赖劳动投入向技术、品牌投入转变,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广东最早掀起的“机器换人”潮,就是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占GDP比重达2.6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4.9万件、稳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大力投入的成果已逐渐显现。2018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86万亿元;家电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40%;无人机产值超300亿元,产量占全国90%。

总结

1.根据住建部今年初公布的《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目前全国共有298个地级以上城市。而统计前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城市只有87个,占比不足30%,仍然是“少数人的游戏”。

2.扩大到省份层面,入围企业数量排名前五的均为东部沿海省份——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及福建,占全部企业数量近7成。这些省份,仍然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向的主战场。

3.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领域,还很弱势。表现最突出的省份河南只有12家企业入围,城市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则是郑州和武汉,各有5家。

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推动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在这场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潮中,中西部不应该缺席。(实习生张锦河对本文亦有贡献)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60900099转688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制造业 山东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