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16 20:23:51
根据知名经济学家陆铭的观察:“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成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每经记者 杨弃非 陈星 朱玫洁 余蕊均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在外部环境复杂、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近年,消费的“基础作用”被一再强调。
今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此之前,这个新的国家级“城市战略”,已酝酿数年之久。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性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不仅是消费资源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制高点,具有很强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根据知名经济学家陆铭的观察:“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成为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纽约、迪拜等城市逆势崛起的成功经验,都说明了它们作为消费型城市的实力。而在国内,2018年,我国消费对GDP贡献率达76.2%,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都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其中,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上海、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成都,无疑都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近期,城叔深入上述四座城市观察走访,试图从个体视角出发,寻找四座消费城市的共性与特性,为如何更好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思考与参照。
图片来源:摄图网
说到纽约购物,如果你还是以“第五大道”开头,大概率会换来那些在纽约新生的街头“潮人”一记白眼。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纽约时报》撰稿人Bernadine Morris曾对纽约时装商业进行过一次盘点。第五大道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隐藏在城市中的街巷。从第五大道东侧,麦迪逊大街已经分散了曼哈顿上东区名媛的注意力;而更南边的SoHo区,大量买手店和新一代服饰店,则成为再定义纽约商业的新空间。
今年9月,隶属于法国SMCP集团的轻奢品牌Sandro在SoHo区开设全美首个旗舰店。这标注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前,第五大道一直是希望证明自身影响力的时装品牌的不二之选。
SoHo区的故事已被不断讲述。19世纪,铸铁建筑率先重塑了这个区域的整体形态,大量工厂成为主角。而后,工厂南迁,空置的Loft被充满艺术气息的波西米亚人打造成艺术空间和展览中心。横贯SoHo区的百老汇大街陆续被新的剧院占据。区域的艺术特质也成为后来时尚买手纷至沓来的原因。这一现象也被总结为“SoHo效应”。
如今,一种自主更新、不断换血的模式也在SoHo形成。已成名的品牌可能凋零、小品牌可能有朝一日成长壮大。成功者如Opening Ceremony与Steven Alan,从时尚买手起家,不仅已经变身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服装品牌,店面也从SoHo区不断延伸,深入纽约更多地区。
新业态也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离地铁站不远,MOMA设计品店面陈列着大量博物馆文创产品;Amazon也参与其中,其线下提货店正在为圣诞节活动进行筹备工作。
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城市政策研究学家Jenny Schuetz指出,SoHo区成功的城市更新经验,源于这里率先形成的创意社群。正是由于纽约大量存在的亚文化群体,他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成为纽约发展的原动力,并成为纽约商业多点开花、并不断形成新集群的源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提到迪拜,“沙漠”“土豪”“石油”等关键词往往会最先跳出来。
迪拜身处波斯湾南岸,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石油的发现和开采,给这个海湾渔村带来从沙漠和海洋中拔地而起的机会。而石油枯竭的危机感,让迪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大力推进多元化产业类型经济政策,用20年时间将迪拜打造成中东金融中心及观光城市。
如今,旅游消费、金融服务、贸易活动等,逐渐成为迪拜新的支柱型产业。
身处迪拜,兼容并包是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有数据显示,在迪拜,外来人口占总人口八成,本地人口则是“少数群体”。
在迪拜最大的商场Dubai Mall,或许更能直观感受这一面。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场之一,这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背着奢侈品包袋、着西装的朋友,也可以看到佩戴黄金珠宝饰品的贵妇,还可以看到跻着拖鞋、穿着T恤走进奢侈品专柜的顾客。
而到了夜晚,Dubai Mall外的音乐喷泉准时开始表演,有人坐在人均消费上千元的高级餐厅观景台观赏这番美景,也有人在喷泉旁的台阶上席地而坐。
在迪拜,这样的感觉给人留下的印象分外深刻,即虽然是不同面孔、来自不同国家,但消费总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迪拜找到消费场景。
包容不仅体现在消费上,也体现在这座城市的日常运转中。在迪拜的希尔顿酒店,一位来自中国的厨师静静守着自己的早餐柜,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只要住客想吃,随时都可以品尝到出自中国厨师之手的面条、米粉和包子。
这位来自山东的中国厨师,称自己为“泰山”。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他,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迪拜,如今已是第十个年头。当问到觉得迪拜怎么样时,泰山说:“虽然偶尔也想家,但迪拜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上海,高端百货不少,进口超市也随处可见。不过,位于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旁的这个商场,仍然显得非常特别。
往里走,品牌专卖店很少见,映入眼帘地是北欧馆、日本馆、哥伦比亚馆、挪威馆、法国馆……数十个以国家地区命名的商店,层层排开。
这里是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于去年首届进博会结束展览时开张。作为进博会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可谓“365天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到2019上半年,这里共有来自45个国家的22000种商品,智利葡萄酒、捷克玻璃饰品、日本小家电……可谓“一站式”买遍全球。
与多家店员攀谈时,他们告诉我,这里其实主要对采购商做To B服务,顺便对市民开展零售。
漫步在贸易港,有的场馆内已设立微型办公区,产品看样、品尝试吃、谈判签单,几乎“一气呵成”。实际上,贸易港的重点,正是帮助海外企业缩短和打通进口供应链,让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得来、走得通、销得好”。
当下,已有客商将这里作为全球新品同步首发地。比如,今年4月12日开张的日本馆,同步上架射频美颜仪、便携式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等刚刚在日本发布的新品。此前,日本馆方面透露,预计年内将推动近500个新品在上海实现国内首发,其中近300个商品有望实现与本国同步发售。“如果消费者反馈较好,我们也会尽快将其转为一般贸易销售。”
在贸易港,上海创新运用综保区保税仓功能延伸,让进口商品实现直销——市民可以根据完税价购买并当场提离,再由贸易港统一在规定时间内向海关部门集中缴纳应征进口税费。由此,“展品”真正变“商品”,消费国际新品更加便捷,新的品牌和消费场景也应运而生。
这也意味着,热爱时髦和尝鲜的上海市民,将以更快速度甚至“零时差”接触到更多全球新品,而国际企业也多了一个极佳的市场热度“测试点”。这些,都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性消费中心的又一特殊竞争力。
观察成都的消费,太古里是一扇窗。
从早10点到晚10点,从深秋到炎夏,从不见人少。这也难怪到访的外地友人会忍不住问:“成都人民平时都不上班的吗?”
图片来源:张建 摄
开业4年有余,太古里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鲜度。一位长期跟踪商业市场的研究者评价,“每周逛两次,次次都有新感觉”。一位潮牌代理商感慨,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注重乙方(品牌)的匹配度,“他们做的是‘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除了接踵而至的大牌首店、旗舰店外,各种快闪店、IP店、网红店也让它更加饱满鲜活。不再是传统的“买卖”,走进太古里,优哉游哉地逛一逛,体验一番,即使什么也不买,也是舒服的。更何况,只要你来了,很难不消费。
如果早十年,作为西部消费中心的成都,却几乎没有高端购物中心。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只有老牌百货,放到全国来看,更谈不上竞争力。
眼看出境日益方便,代购蓬勃兴起,成都一度陷入“困境”——想买的买不到、能买到的看不上,消费外流情况不容乐观。而太古里和隔街相望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合力改变了这种局面,不仅留得住人,更引得来客。
好的商业项目,不仅能够重构消费市场,更能重塑城市竞争力。
曾有零售领域的专家坦言,尽管成都很早就喊出“国际化”目标,但引起全国关注的案例其实并不多,特别是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必然需要融入世界,让世界关注。
而就在不久前,英国《Monocle》杂志在成都举办亚洲首场高级别会议。作为全球生活方式引领者,《Monocle》评价,太古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平衡,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个国际化都市眼红”的成功案例。
甚至有人评价,太古里成为继“大熊猫”“火锅”之后,又一张高含金量的城市名片。其背后,折射出成都的消费活力以及城市竞争力。
消费终究是一种人类行为,人是复杂的,需求是多样的,不是太古里独占了成都人的爱,而是因为懂得,才会被选择。好的城市,亦是如此。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