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2-11-02 23:11:05
一介远不止“巷子里”,作为一家长于扎根社区的机构,如何在有所积累的情况下摆脱经验的惯性,充分照顾到其他社区的特殊性?张唐告诉我们,在这座拥有“爱看热闹、爱尝试新鲜事物”市民的城市里,一介想要和大家让这座城市更有趣。
每经记者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唐元
“巷子里”,一座适合所有年龄人群的“游乐场”。
此话怎讲?或许从我们来到这里的第一瞬便得到了答案。初秋暖阳天的晌午,巷子里,至少已经有三组市民正在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四位老人围在小桌旁下象棋,或许是棋局过于激烈,只有一位还保持着坐姿;两位年轻人仿佛在对这里进行勘探,只有不时才会停下来交谈几句,凑近之后才发现是在商量于此处进行求婚的事宜;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正循着绘制在广场中央的跳房子图案一蹦一跳。
图片来源:左梦涵 摄
从功能上讲,以扮演广场角色的玉东园为中心,这里四周分布着“巷子里”、玉林东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艺术商店、社区影院、睦邻食堂以及公共厕所等公共建筑与设施。而在广场一旁的街道上,至少还有两排竹椅与三张桌子可供行人随意搬动。
“建筑本身是一个容器,(如果)它没有一个很好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内容运营的话,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它不能解决问题。”“巷子里”设计师、一介主理人张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唐
事实上,“巷子里”可谓横空出世,甫一推出便收获了大量关注,直观地来说,光是获取、提名的各类奖项便超过10个,其中既有国际的,也有本土的。
当然,一介远不止“巷子里”,这个最早以做展览而“出道”的“多学科创意机构”还曾推出过两届CAP(Community Art Project)社区艺术计划,并正在紧密筹备第三届。
用张唐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从自发到被看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居民、艺术家、社区等多方愈发参与其中。
巷子里社区残障友好空间获得GOOD DESIGN AWARD 2020奖
在这种背景下,一介亦有了新的思考——作为一家长于扎根社区的机构,如何在有所积累的情况下摆脱经验的惯性,充分照顾到其他社区的特殊性?
这也成为了一介走出去时,必须回应的一道问答题,“如果你用广泛性的答案去回答这件事情,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工程项目。”
在张唐看来,无论具体操作路径,此中核心的关键词应是“有趣”,“发自内心的觉得有趣,而不是表演性的有趣。”
同时,一介也期盼着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份让城市更加有趣的事业当中,“让每个地方不只是表面的网红,而是能聚集不同的人群,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从业者,能开心地交流。”
简单来说,一介的发展经历了两步,第一步是开始做展览以及配套的空间——咖啡馆,第二步是开始做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巷子里”是其代表作。
“巷子里”的故事无需赘述,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一种社区营造的典范。
在白盒子“巷子里”空间以外,一介还在思考“容器”之外的东西。
2019年,在几乎没有先例可循,以及将近两年的筹备后,一介发起了CAP社区艺术计划1.0,这场以“不在地图上”为主题的艺术计划历时3个月,高光时刻之一是200个人同在一个车棚里蹦迪。
2020年,CAP社区艺术计划2.0又以“自定义运动会”为主题,从一个社区走到了十个社区,并一一邀请了对应艺术家进行创作。
据张唐透露,即将呈现的CAP社区艺术计划3.0又经历了一次升级,这一次直面的是复杂的城市问题,“然后我们通过设计的方式去解决一些问题。”
NBD:在正式成立工作室之前,一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张唐:2015年,我们开始筹备,真的开始是在2016年。当时先做了一个在棕北小区附近的一个小空间,内容就是咖啡和展览。做完以后,我就去继续念书了,等我念完书毕业(2017年,张唐获得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回来以后,我们就开始正式地做设计项目。
工作室成立的话是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之间,我们最开始是先把空间做好,然后做空间的过程中做很多自己的小展。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是有了展览的经验,第二是积累了一些青年艺术家(资源)。
等开始做项目的时候,我们就想让青年艺术家和我们更多地在自己的小空间以及所属社区里面去做一些事,于是就有了CAP社区艺术计划。
NBD:推出CAP社区艺术计划的初衷是什么?
张唐:当时是自己在玩,我们还是希望能到外面去做一些事情。第一的话,从设计师维度出发,在白盒子的空间以外,当它进入到一个社会语境中,会呈现什么样子?并且我们在社区里面做这种小空间,希望能有更多的居民更轻易地接触到(艺术)。
第二,我们希望很多很好的青年设计师,应该多做一些跟社会相关的(项目),能多有机会参与到公共建设里面,虽然这种项目不是一下子就会来,但是我们先自发地去做一点事情。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能反向教育我们,这跟我们学校学的或是去公司上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它会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
等你的象:ballball抱抱运动会装置图 能尖日x七道堰社区
NBD:在CAP社区艺术计划自发开始到多方参与的过程中,一介主要有什么收获?
张唐:CAP社区艺术计划2.0的话,更多不是内容层面的事情。
其实,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围绕社区的议题。比如说1.0我们能去做“巷子里”,是因为团队在社区交流很多。但是,就连成都都有几千个社区,不可能每个社区都要待几年,它的广泛性和可持续性到底怎么解决?第二,当我们的自发变成有其它方加入的时候,(如何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平衡。
NBD:3.0的目标是怎么在这两年的过程中,又回到最开始自发的状态下的?
张唐:在3.0中,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复杂的区域去解决一些问题。1.0和2.0都是在通过艺术去发现问题,那3.0的话不仅仅是通过艺术发现问题,更多的是通过设计去解决一些问题,它可能会更多牵扯到机制层面、治理层面和社会基础层面的东西,所以我们会跟社区和居民更深入地合作。
“巷子里”的故事并没有停滞。
除了不同的展览依旧在举办,10月中旬,在“巷子里”对面的社区影院还上映了声音戏剧,据一介小红书描述,“虽然只提前了3天宣传,但没想到4场80人满满当当”。
在更早时候的9月底,社区影院一旁的空间还开张了一家名为“在街上”的艺术商店,这里售卖的除了艺术书籍以外,还有各类艺术家的创意产品。
张唐告诉我们,在这座拥有“爱看热闹、爱尝试新鲜事物”市民的城市里,一介想要和大家让这座城市更有趣,“要看这条路上加入我们的人会变多多少。”
“在街上”艺术商店
NBD:在“巷子里”之外,周围还有一些其他的打造,比如社区影院和艺术商店,这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张唐:兴趣爱好社团是需要空间的,这背后也代表着人群,所以我们就开始给他们多做一些空间出来。
其实,这里面还归纳了一群青年人群,因为之前的社区项目主要还是做老年人服务,比如睦邻食堂;还有小朋友的服务,比如儿童合唱团。但是这里没有针对青年人的项目。
现在我们有了食堂、咖啡厅、展厅,就在想能不能再有一些空间?比如展览做完了以后,需要深度的交流,可能需要更大一点的空间。
展览的形式除了挂在墙上的和装置以外,可能还有影像类的,需要一个地方去播放影像,所以就有了社区影院。
展览的那些作品、居民的手工创作,能不能有个地方进行售卖?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文创周边或者类似的小商品,所以就有了商店。
社区影院
NBD:结合一介的项目打造经历,你认为成都这座城市最为凸显的特质是什么?
张唐:成都的点是在于成都市民。对我来说,成都的那些符号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成都市民爱看热闹,然后很爱尝试新鲜的事物——这件事情会滋养各种小众和类似东西的产生,因为它的包容性够强。
现在成都几千家咖啡店,其实背后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这些年轻人愿意来做尝试,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在。我觉得这是成都最重要的一个点了,再加上成都的工作节奏也没有那么快,试错的成本也比较低,可以更多去自发地做一些事情,然后再把它转变为市场上的工作和事业。
NBD:结合一介的经历来看,目前已经走过了“自发做事情”的阶段。具体来说,现在一介处于什么阶段?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张唐:最开始的阶段是自发,第二个阶段是尝试当乙方,现在第三个阶段——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目标和主轴——希望无论是甲方也好,合作方也好,还是任何端口也好,大家都加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来。只要我们的主轴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做,这样子就不会变成被动的一方了。
至于事业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这个城市更有趣,成都会变成一个有趣的城市: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特色,那些特色不仅仅是被包装出来的,而是发掘当地本身的东西,并且是非常真实的。
周末逛街的时候,不仅仅只能在热门商圈,还可以去不同的地方,都有当地的市井的业态,也有年轻人的文创的业态。每个地方都能不是表面的网红,而是能聚集不同的人群,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从业者,能开心地交流。像“巷子里”现在有了其他的业态,其实是已经在做一个(有关)雏形的探讨了。
至于我们能参与到里面多少、能做到多少,要看这条路上加入我们的人会变多多少,但我们的理想是这样。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