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6%增长!成都“开门红”背后的三大消费密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4 20:32:46

2025年4月24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成都GDP增速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消费领域亮点纷呈,文化、演艺、体育等体验式消费崛起。同时,成都入境游火爆,航空口岸接待外国人同比激增70.18%。此外,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搭建广阔舞台,吸引优质企业落地。

每经记者 谢陶  石普宁    每经编辑 唐元    

4月24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当下,成都再次晒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一季度,成都实现6%的GDP增速,6.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的工业投资增幅,161.6%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狂飙……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的内生动力之一,成都一季度消费实现了多领域的“开花”,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勃发的背后,离不开“一张票”“一群人”和“一个舞台”。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可以窥见怎样的城市转型发展逻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一张票

在一季度交出的“成绩单”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0%,比上年全年加快2.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激增22.2%,远超平均水平。这也反映出,带有强烈体验式消费属性的文化消费正在强势崛起。

这背后,一张张看似普通的“票”——无论是电影票、演唱会门票还是体育赛事门票,正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

电影市场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开年以来,“成都造”现象级IP《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能量堪称炸裂,为成都乃至全国的电影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回看今年春节档,《哪吒2》成为绝对的票房黑马,助推成都整体电影票房达到2.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上。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反过来看,这也为“成都造”影视内容提供了肥沃的市场土壤,构成了数字文创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这种由内容生产到市场消费的闭环,正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与经济活力相互赋能的生动体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目光转向演艺市场,成都的热度更是有增无减。2025年一季度,全国大型演唱会市场同比增长7.3%,而成都以31场的演出场次,延续了去年全年举办超2.3万场演出、吸引千万观众、票房收入近26亿的强劲势头。其中,大型演唱会平均超50%的跨城观众占比,清晰地勾勒出“跟着演唱会去旅行”的消费新图景。

图片来源:东安湖体育公园

同时,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的同比大增,显示出体育消费的明显驱动。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聚合效应”尤其值得关注:从常态化的“看台海洋”,到即将到来的2025年世界运动会,成都的大赛日历持续“加更”。

体育赛事,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赛,其价值早已“溢出”赛场。以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为例,近10万人次观众带动3.8亿元消费,其中超过四分之三是跨城观众,且以年轻群体为主。

图片来源:运动成都

针对演出市场和体育市场的火爆,成都的策略同样是系统性的:2025年,成都“将发挥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等体育赛事的带动作用,推动体育消费规模达到800亿元以上”。

一群人

在6.0%的GDP增速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4375亿元,同比增长6.1%。这一以服务经济为显著特征的增长态势,深刻揭示出一个核心驱动要素:城市的繁荣与活力,越发体现在“人”的汇聚、互动与流动。

正是这“一群人”:无论是常住市民,还是往来穿梭的游客、商务人士,都构成了经济社会运行最为基础也最为活跃的单元,他们的足迹,共同书写了“用脚投票”的消费实绩。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第112届全国糖酒会、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25世界文化名城产业促进会……今年,多项国际盛会在成都举办,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专家、企业家等人群。

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群体汇聚形成的巨大人流量,直接转化为了重点商圈客流、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的收入增长。

其中,“文旅+”已然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强劲引擎。春节假期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成都在多个平台的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中名列前茅,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72亿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这样“一群人”:成都边检站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入境游火爆,航空口岸接待外国人35.4万人次,同比激增70.18%,其中泰国人、马来西亚人最爱来成都。

为了更好地承接和服务这群人,特别是国际游客的消费需求,成都正积极优化软硬件环境。数据显示,一季度,成都累计落户首店148家,开展首展首秀首发活动超50场,49家“即买即退”商店升级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与此同时,作为国际航空枢纽,成都空中门户作用还在不断加强。今年一季度,成都双流、成都天府两场旅客吞吐量超2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更是大增24.5%。

近期密集新开的直飞国际航线如迪拜全货机航线、马德里航线、槟城航线等,正不断织密连接全球的网络,为人员和商品的跨境流动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舞台

无论是文旅消费的火热“出圈”,还是演艺、赛事的一票难求,都离不开这座城市为所有的消费及市场主体打造出一个持续生长、不断开放的舞台。这是成都一季度消费亮眼数据背后不可忽视的底色——躬身搭建舞台,赢得客似云来。

在成都加速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则构成了这个舞台最为重要的主体部分。而这正是成都产业迭代发展、消费稳步升级的关键所在。

开年以来,成都举行2025“蓉品出海”政策机会清单发布活动,精准助力企业出海;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加快高标准打造综合性交通物流平台;举办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集中签署友好合作协议12项,用“真金白银”抛出“橄榄枝”,吸引优质企业落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舞台的一侧,成都持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品牌。2019年起,成都加码营商环境建设,已连续6次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去年9月以来,成都又创造性地在全市全覆盖推进“进解优促”工作,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不断增强发展信心。这是过去一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的关键所在。

针对产业基金、空间载体、科技创新等创业者、投资者最关心的要素保障,成都面向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独具引领力的政策措施,包括统筹打造总规模30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体系,提供超100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最高提供1000万元的单个创新团队资金支持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成都搭建的舞台,从未止于面上,而是深深扎根市场主体的具体需求。

记者观察到,目前,成都的惠企服务已延伸到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专门的供需对接机制。如新成立的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自去年11月启用以来,就以专业力量服务全市381.22万户的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千方百计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

以文创产业为例,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及产业土壤,成都文创市场主体发展迅猛。2018—2024年,全市规上文创企业从1552家增长到3000余家。2024年,成都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800亿元,迸发出充沛的发展动能,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得益于一个个舞台的“搭建”,今年一季度,成都在多领域跑出“加速度”,一个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纷至沓来:成都进出口2065.2亿元,增长11.9%,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0%,拉动全省外贸增长9.1个百分点;全市引进重大项目331个、总投资2959亿元,分别完成开门红进度的255%和153%;外商直接投资(FDI)6.38亿美元,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可以看到,这座城市始终瞄准的是——搭建一个更加广阔、更具活力、高度自由的舞台,不断拓展消费与市场主体的空间,其背后则折射出成都在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对于全新发展动能的探索与渴求。

现阶段,数据的背后,或许更需要坚定遵循惠民惠企、对外开放的发展逻辑。唯有此,才能赢得客似云来,并在此扎根、生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